香港垃圾處理的困局 列印

香港垃圾處理的困局

 

方東青

2010年11月

 

香港本身是地少人多,土地資源十分珍貴,然而一直以來香港卻採用了最浪費土地資源的方法去處理垃圾。現時香港平均每日製造1.6萬噸垃圾,每日花在垃圾處理上的費用就高達1300多萬港元,過去香港有13個垃圾堆填區,其後陸續被填滿,目前正在使用的3個策略性廢物堆填區,其面積龐大,幾乎相等於過去13個堆填區面積的總和,故造價高達60億港元, 每年的營運成本36億港元。

 

然而當中最大的將軍澳堆填區也要在兩年後填滿,特區政府被逼把旁邊郊野公園的860公頃園林改為堆填區,引起社會強烈的反對聲音。如果沒有這860公頃土地,環顧香港也沒有其地方可以適合開拓做新的堆填區,兩年後垃圾如果處理成為特區政府一大傷腦筋的嚴重問題。

 

特區政府弄得如此狠狽,首先香港對垃圾分類意識薄弱,政府又沒有認真落去教育及推廣。第二,香港的垃圾回收業,不但沒有得支持,特區政府的政策往往更有意無意對垃圾回收商進行打壓,例如回收商需要大幅土地來營運,可是政府不時要收回他們原用租用的官地,要逼他們搬到更偏遠的地方,回收商每次搬遷也要付出大筆搬遷費用,而且日後的運輸費成本將大大提高,所以很多索性結業,好像十月初特區政府要廢紙回收商全部由啟德搬到柴灣,廢紙商便集體停止把香港的廢紙出口。

 

除了上述原因,也與主要官員近十多年保守及落伍環保觀念有極大關係,現時很多先進國家,除了把垃圾可回收再用都盡量回收,剩下來的垃圾還會再經過處理,令其體積大大降低,甚至連這些垃圾也變成有用的東西。南韓就會把一些廚餘、紙張等有機垃圾,用一個烘乾處理程序,變成類似炭粒的燃料。

 

中國及歐美、日本則更著力於焚化垃圾的技術改進,焚化垃圾是最能減少垃圾體積的方法,甚至還可以用來發電,減少對石油的依靠,過去香港也一度有多個垃圾焚化爐,然而自從發現燃燒垃圾時,會產生有毒物質二噁英,於是便陸續關閉所有垃圾焚化爐。前任特首董建華曾一度提出與建新一代的垃圾焚化爐,惹來各方批評,當時竟然沒有有關官員出來解畫,其實這些新一代的垃圾焚化爐由於以極高燃燒,連二噁英也會在過程中被解體,再加上過瀘系統,沒有甚麼有毒物質排出,其實堆填區也會排出沼氣,垃圾在泥土中腐化後,會滲出污水,垃圾灰塵及臭味會嚴重影響鄰近地區,就算堆填區停用十多年,臭味仍會不時滲出。

 

新一代得垃圾焚化技術,可以把垃圾用作發電,也可以從垃圾抽取一些可用作工業用途及燃料的油。垃圾經過焚化處理後,只剩不到原來10%體積,有些技術還可以把這些殘餘物燒成堅硬無比的高溫磚。中國廣東省的東莞及河源也有兩種不同系統的新一代垃圾焚化爐,以解決垃圾堆填對附近河流的污染,成效顯著。其實掌握新一代的垃圾焚化爐技術的國家,差不多全是有能力發射火箭到太空,因為當中涉及一些火箭點火,高溫燃燒的技術。

 

假如當時董建華提出興建新一代垃圾焚化爐,有關的特區官員能夠掌握有關資料,向市民及議員解釋與推介,香港的垃圾處理問題可以得大大的緩解,不至走進今天的困局,就算今天把那860公頃土地撥作堆填區,其實也只能應付多十年八載的垃圾,只是勉強解決燃眉之急。

 

特區政府的官員往往就是缺乏勇氣向及識見提出新構思,只會繼續因循過去的做法,香港立法會議員也同樣缺乏對環保技術知識,一般只是一知半解,往往以片面誤解就激烈反對,特區政府官員一聽到反到聲音便慌張了,索性有甚麼新技術、新系統也不提出,以免惹麻煩,變得更加因循保守,形成了今天香港處理垃圾的困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