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深水埗舊區考察 列印

記深水埗舊區考察

 

陳穎妍

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研究生

2010年11月

 

你是如何理解深水埗呢?一個窮的地方?要理解深水埗,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。由全球的、國家的、城市的、地區的、最後到社區的各個層面,與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環境、歷史和文化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種種交織起來,就形成一個獨特的地區--深水埗。而地方不能與人的生活脫離,區內與區外居民的日常生活,包括衣食住行、上學回家、工作休息,從每一天的生活中,各人都建構著他們的「深水埗」。

 

二零一零年九月十八日,我們帶著一群校內的學生到深水埗考察,從不同的層面觀察區內各樣活動,去重新認識這地方。我們由較大的層面入手,先介紹了深水埗的整體發展,讓同學初步認識深水埗。再把範圍縮窄,參與區內的順寧道民間規劃發佈會,去了解深水埗區現時的重建矛盾。如前述,地方與人是不可分割的,我們透過龍偉汶先生的介紹,家訪了一個在深水埗的尼泊爾人家庭,從最尋常的日常生活出發,揭示更大的社會問題。

 

在多次的人口普查中,深水埗都被統計為全港最貧窮的地方。其實不用數據支持,深水埗在大眾眼中,一直是個貧窮的舊區。然而大眾媒體常常談論深水埗的貧窮情況(如籠屋、露宿者等問題),卻甚少在地的探討深水埗區的今時與昨日,彷彿貧窮是一個不用剖釋的現況,這其實是把貧窮問題與深水埗的過去發展和它的歷史地理抽空。於是我們嘗試在考察中,從今日見到的面貌,連繫到往日的發展軌跡。

 

一走進深水埗,公屋及工廠大廈是很明顯的城市地貌。今天,工業衰落使很多工廠大廈丟空或轉變用途,而七層式長沙灣工廠大廈亦在近年拆卸。深水埗的工業空間逐漸消減,當年的工廠工人何去何從?儘管經濟結構轉移,但窮人卻從沒消失,由深水埗的公屋發展可見一斑。區內一共有十三個公屋屋邨,不少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屋之一,今天仍在不斷重建、擴展。但最近也有些危險的論述,大致認為深水埗要「發展」,不想再被標籤為貧窮社區,希望不要建更多公屋。我們要問,那麼,窮人又何去何從?我們在順寧道民間規劃發佈會,看到更大的問題,隨著區內眾多的市區重建項目,窮人(特別是租客)愈來愈難在舊區找到居所,窮人的居住權被重重剝奪。

 

最後,我們去了一個尼泊爾人家庭,探訪幾個尼泊爾學生。彷彿只是尋常的家庭,但其實少數族裔在深水埗也有他們的難題。如我們探訪的一位男孩Chriz,他家住深水埗,但每天都去美孚上學。對於本地的學生來說,為了讀更好的學校,跨社區、甚至跨地區上學是很普遍。但對於少數族裔如Chriz來說,他們的選擇很少,全港只得二十多間的官立或津立學校收取少數族裔學童,分佈極不平均。更嚴重的是,香港的學制在多方面都歧視少數族裔,無論是教學語言或是公開考試等。從這男孩每日的通勤,我們看到整個教育制度的問題,這同時亦是深水埗區內的問題。究竟深水埗的城市空間有否容讓不同人的生活?這仍然是個必須深究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