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亥革命一百週年,也談國父孫中山的歷史形象 列印

辛亥革命一百週年,也談國父孫中山的歷史形象

黃偉鴻

香港評論員

20111

 

 

高家裕先生早前發表《沈旭輝先生污衊國父,須深切反思及公開道歉》一文,謂沈旭暉教授所撰寫的《〈十月圍城〉與1905 年的『國父』》,「是刻意污衊中山先生,意圖扭曲其形象,其目的就是要誤導廣大師生及市民:孫中山其實一點也不偉大,相反的,他只是清末民初的『黑大佬』一名,心狠手辣,弄虛作假,意圖犧牲同志的寶貴生命,使自己撈取『革命導師』的名聲。甚至國民黨秘書長的被暗殺,中山先生也是幕後黑手」,因此要求沈旭暉公開道歉。而沈旭暉教授其後則以《我們的國民教育,我們的教育工作者》一文,引用多種歷史專家的研究作回應。其實現存世界各國以國父孫中山為主題的成型著作,至少有二百種,當中毀譽參半。其中對國父最嚴重的指控,則包括:指國父曾希望透過利益換取日本政府支持其革命行動、主使暗殺宋教仁、自導自演《倫敦蒙難記》及以欺詐手段休棄其原配夫人盧氏等。

 

 

那麼,國父孫中山真的如沈旭暉教授在《〈十月圍城〉與1905 年的『國父』》一文內所說般差勁嗎?依筆者看,倒又未必。首先,但凡歷史書上所載的,一定是涵蓋著某種所謂「正確、定調了的史觀」,而當中的真真假假,又必然有很多已經是「無從稽考」或「死無對證」的地方,所以要強說有甚麼證據,或引用甚麼名師、高手的專著作證,其實說穿了,也不外是學術上的「牌面鬥大」,作不了作為最後真理的憑藉。況且,大家祇要看國共兩黨對孫中山先生評價的一致性,與及當年清帝遜位,各方一致邀請他主持新中國大局的過程,你就知道他的人緣、人格,應該差不到哪裡。試問單憑政治力量的壓制,和後期的包裝,能締造出這樣的效果嗎?再者,在孫中山這麼多年的政治生涯中,政敵不是沒有,但就偏偏沒有爆出甚麼「足以毀掉他清譽的指控」,這就足以讓人相信生前死後,孫中山先生都應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。(政敵間的制衡力量,不用多說。且看當年菲律賓的馬可斯,曾當上總統、權傾一時又如何?曾做錯事,政敵不會放過你,人民也不會姑息你。)

 

 

其次,沈旭暉教授於回應文章中的第二項說,「研究孫中山自我偶像化的代表作,首推史學家牛津大學博士黃宇和之《孫中山倫敦蒙難真相》」,但其實該書並沒有說《倫敦蒙難記》是出自孫中山的「自導、自演」,這與高家裕先生文中對他的指控,並無直接關聯。反而,筆者翻查資料,黃宇和博士的意見是「認為綁架事件是確有其事」才真。沈教授文中的第四點又說,「關於孫與宋教仁案的關係,雖然真相永遠成謎,然認為主謀並非袁世凱而是孫中山親信陳其美的學者愈來愈多。」這也是轉移高家裕先生指控的回應。要知,「認為陳其美是主謀的學者愈來愈多」並不等如「陳其美就是主謀」,而縱使陳其美是主謀,孫中山於當中擔當甚麼角色也是另一回事。

 

 

最後,筆者也想從面相、身體語言和筆蹟學等三方面,說一下孫中山。從面相而言,孫中山是標準國字口面,相貌堂堂,各個部位平均,三才勻稱,眉濃而目秀,眼睛黑白分明,沒有奸邪之象。而在孫中山生存、沒有政治化妝師的年代,從僅有的國父生平及工作片段,筆者看到的,也是一位憂心忡忡及躬身內斂的人物,沒有戾氣與自我膨脹的痕跡。最後是筆蹟分析,筆者研究筆蹟多年,發現舉凡行文工整,字體大小合適,並以楷書清晰書寫的人,在性格行事上都較溫和、合理。而剛巧國父生前留下的墨寶,大都選用楷體,而且筆劃工整分明,字距及行距合適,上款與下款的對應距離亦恰當,這顯示孫中山至少不應該是一個「心腸歹毒,唯我獨尊」的投機政客。由此可見,現行歷史教科書上的國父形象,雖未必百分百真實,但大抵上卻仍是可信的。希望筆者這樣作結,不會讓人覺得不夠科學,也讓對國父心存敬意的人釋懷。